飞来峰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03-29 08:23:11
飞来峰教学设计

飞来峰教学设计

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。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飞来峰教学设计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飞来峰教学设计1

1、补充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、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,对比地读一读,增加积累。

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。

一、导入新课:

同学们,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?(出示图画)……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?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?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?

二、朗读《登飞来峰》

1、教师范读,学生轻吟。

2、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。

三、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。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。

1、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?

点拨要点:

首句点明了地点,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。通过具体的描写,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“千寻塔”之高。一二句都是铺垫,在此基础上,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: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,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,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

2、本诗是一首哲理诗,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?

点拨: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。

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。即哲理的诗化,诗化的哲理。

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。

四、质疑活动

1、《登飞来峰》前两句,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?

2、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中的“浮云”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。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,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,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?

3、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,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?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
五、讨论活动,边讨论边板书

①②描写景物——充满生机

③④抒发情怀——踌躇满志

小结: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,作于王安石29岁时。这是他出世以来,初显才能,胸怀包负的时期,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。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,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。

六、竞赛抢答活动

抢答题

1、王安石_______(朝代)杰出的______家,______家,______家,散文成就很高,为______之一。(北宋,政治、思想、文学。唐宋八大家)

2、解释加点字的意思

①千寻塔( )(指应天塔)

②闻说鸡鸣见日升( )(这里是“听到”的意思)

③不畏浮云遮望眼()(怕)

④只缘身在最高层( )(因为)

3、“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”一句采用( )手法,点明飞来峰,千寻塔的高峻陡峭。(夸张)

4、《登飞来峰》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:______________(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)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。______________(可多写一句)(如: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或: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)

5、《登飞来峰》前两句、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?(前:写景,后:抒情)

6、《登飞来峰》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(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)

飞来峰教学设计2

教学目的要求:

(1)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;

(2)背诵、默写全诗;

(3)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、理解诗意;

(4)了解哲理诗的特点。

重、难点:

(1)重点:背诵、默写全诗;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、诗意理解

(2)难点: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、哲理诗的特点

课型:讲授

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:

导入

猜一猜,他是谁?(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)

①他官至宰相,且多次任相,多次罢相;

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;

③他坚持变法,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,但却被列宁誉为“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”。

④他还是著名的'思想家、文学家;

⑤他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

⑥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。⑦他字介甫,晚号半山,被封荊国公,世称王荊公,卒谥文,亦称王文公;

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《伤仲永》。

【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,或者用课件逐条展示,直到学生猜出人物,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,板书课文题目:登飞来峰】

融入文本一:题解

(教师简介如下内容)

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,此山又称宝林山。山上有一座应天塔。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,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。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。塔山始建于晋末,高30余米,分七层,塔山因此而得名。公元1050年,王安石登上此山,触景有感,写下《登飞来峰》一诗。

融入文本二:朗读

(一)教师板书全诗。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,想一想该怎么朗读,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。

(二)温故

1、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?一般多为几言?

(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;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)

2、诗歌(格律诗)节奏的划分

七言:

(1)基本:“二五”式和“四三”式

(2)细分: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

五言: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

【一般情况是综合“音节”和“意义”两个方面,常以“二”起头,且上、下句节拍匀称】

(三)学生读写

齐读——自由朗读——试背——在笔记本上默写

(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,可以抄写)

融入文本三:全诗简析

(一)①②句:

导问:

1、按课本注释折算,“千寻”等于多少“尺”?

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?

作者的目的何在?

【“千寻”,夸张手法,极言塔高。】

2、第②句还在写“塔高”没有?

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?

【“见日升”,侧面衬写古塔高耸,直入云霄,这还是写塔高。】

(二)③④句

导问:

1、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?

(前两句落笔于“景”,后两句着笔于“情”,亦可说“理”)

2、③、④句之间是何关系?

(因果关系,〈相机释“缘”之义〉)

3、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?

(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,认识达到了一定的`高度,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——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,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)

融入文本四:闭目构画

一、学生闭目,听老师吟诵全诗,在头脑中构画。

二、学生继续紧闭双目,听老师提示,丰富头脑中的画面。

提示1、怎样的飞来山?“千寻塔”给你怎样的感觉?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?

提示2、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?“日升”的画面又是怎样的?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?

提示3、想象一下:

此时的“登山者”身居何处?是怎样的精神风貌?

此时他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?

是在心中默念,还是在吟唱?

(此步骤的关键是学生必须“闭目”,教师的吟诵和提示,最好重复一次)

融入文本五:言传构画

一、画外音(说一说)

下面我们请大家来说一说刚才头脑中的画面。

(同学们可难会发现,当你睁开眼睛时,刚才头脑中的画面一下子就消失了。所以,现在我们仍就闭着眼,一边回想头脑画面,一边口述画面内容。学生举手发言)

二、画外文(写一写)

现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一写你头脑中的画面。

(完成后,请一、二位同学朗读)

融入文本六:内容拓展

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:在你们小学学过的诗中,曾有一首诗,在形式和内容上颇似此诗。哪位同学能说一说?(在学生或教师引导明确之后,老师边对比简析边板书。一个注意点:两首诗最后两句的异同)

课外作业

(1)在方格本上用楷书默写此诗。

(2)修改“言传构画”环节中自己所写的稿子。

要求:①以本诗为基础,进一步联想和想象,充实画面内容;

②自己可以酌情拟题。

《飞来峰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